讲座题目 | 人工智能会让能源更稳定吗?来自中国的非线性证据 | ||
主讲人 (单位) | 陈庭强(南京工业大学) | 主持人 (单位) | 高星(国产探花 ) |
讲座时间 | 2025年11月12日下午3点 | 讲座地点 | 经管楼B203 |
主讲人简介 |
陈庭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江苏省社科英才、江苏省社科优青、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曾兼任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等评审专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金融科技与大数据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金融系统工程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资本市场研究会秘书长等。主要从事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能碳金融与安全管理、行为金融与投资决策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122)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党刊/SSCI/SCI/EI/CSSCI等发表论著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1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编教材2部(1部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指导学生获“创青春”与“互联网+”国家“金奖”/“铜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教学奖励10余项,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励2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与政府部门采纳20余次。 | ||
讲座内容摘要 | 能源是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命脉,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运转,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落地,为促进能源稳定提供了新的重要工具。为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与能源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人工智能利用双重作用视角,利用2012-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基础设施、能源供应、能源消费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综合性能源稳定评价体系,并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在促进能源稳定过程中的阶段性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工智能与能源稳定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具体来说,初期阶段,人工智能能够显著增强能源稳定性;超过拐点后,反而对能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第二,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能够通过转型效应、配置效应和研发效应影响能源稳定。第三,信息化程度与政府研发投资都弱化了人工智能与能源稳定的倒U型关系,改变了原有倒U型关系的陡峭性,甚至发生逆转。最后,人工智能与能源稳定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非沿海地区、非资源型地区、经济基础发达地区、高数字经济区以及人才聚集区更为明显。本研究揭示了AI影响能源稳定的内在机制,为制定差异化政策以充分发挥AI技术优势、保障能源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 ||

